帅哥甩了帅哥,贵圈年度高级瓜

第95届奥斯卡轰轰烈烈落幕之后,Sir看着这获奖名单,啧啧摇头。

可惜,还是有一位陪跑的“遗珠之憾”。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导演,提名;

最佳男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配乐.......提名,提名,还是提名。

8提0中。

本以为是匹大黑马,如今却“马死落地行”。

但也丝毫不能掩盖这电影在Sir与小伙伴心里的重要地位——

年度大丧片《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之前Sir也写过部电影,但感觉还是没@十三看得细,这次把放大镜交给他。

文章足足写了6000多字,逐秒、逐镜,甚至逐字扒开了藏在平静之后的华彩。

而对于每一个钟情于这部电影的人。

当中重量,再也无需奖项证明。

文:十三

Sir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1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是一部高度意象化的电影。它的整个故事,以及故事牵扯到的人物,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些符号。

但另一方面,导演马丁·麦克唐纳在讲故事上确实有一手。以致于一部高度意象化的电影,它的故事外壳,甚至比很多专注于讲故事的电影还要来得精彩。

伊尼舍林,一座爱尔兰小岛。

帕德里克,一个牧羊卖羊奶的男人。

在某天下午两点,帕德里克最好的朋友,一个叫科尔姆的比他年长的家伙,决定结束和帕德里克的友谊。

理由是:科尔姆决定要专心谱写小提琴曲,不愿意再把时间花在和帕德里克聊一些“驴粪”一类无聊的话题。

整部电影,就围绕着主角帕德里克如何努力挽回这段友谊展开。

简单、普通、平淡。

假如你事先看到了这份故事梗概,再结合“高度意象化”这样的标签,你脑海里会联想到什么?

北野武的《导演万岁!》、蔡明亮的《天边一朵云》、毕赣的《金刚经》……以及众多被称之为“艺术电影”的片子。

△ 《导演万岁!》截图

寡素的剧情、晦涩的镜头语言、充满暗语且需要你不断解谜。总之,故事只是个不得不存在的“壳”。

但《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却并非如此。

简单说,它是好看的。

导演用了足够老练的手法,把一个看似普通的剧情,讲出了高低起伏;用足够的精细,把这个“壳”雕琢得沟壑分明。

02

让我们来看开篇的一幕。

浓雾散去,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徐徐展开。

几组正面的镜头,满心欢喜的帕德里克即将要在下午两点,去找他的好友科尔姆,然后一同去往酒吧。

画面上,此时男主背后的海面上有一道彩虹隐显,一尊圣母像注视着他,向科尔姆的房屋前进。

在科尔姆的房屋旁边,一束光芒穿过阴沉的天空。

寥寥几个镜头,帕德里克的愉悦之情已经跃然出画。无疑,在这个无趣的爱尔兰小岛上,每天下午的约会,是男主角生活中一抹光。

没有冗长的长镜头,但每个细节都颇花心思。没有多余的铺垫。简洁、干净,快速地切换。清晰、节制、点到为止。这种紧凑的叙事风格,几乎贯穿了全片。

让我们稍微拉一下开篇的段落。

在帕德里克抵达科尔姆的房子之后,他有一段隔着窗户的喊话。

你来不来酒吧

差不多两点了

我等会能在下面见到你吗

这一段的镜头只有三个角度。

窗内,窗外,以及屋内的逆光视角。

但导演利用窗户玻璃,制造出了一种特别的构图和透视,完成了空间的调度。突出了两人关系的某种疏离和不确定性。

同时,加上一段从热情到疑惑的独白,让这种不确定性被强化,制造出了一种“悬疑感”。

此时,影片刚刚进行不到三分钟。但整部电影最核心的矛盾已经被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而当这种手法,被由始至终贯彻到电影全片时,一种简练但信息浓度极高,平平无奇但却充满紧张感的风格逐渐地形成。

让我们继续用影片中对“玻璃”这一物件的运用,来说明导演对于影片叙事的成熟经验。

当帕德里克听从酒馆老板的劝告,第二次来到科尔姆的房子时,科尔姆并不在家。他从窗外再次张望,只有一张空空的摇椅。

于是帕德里克进入屋内,此时他才发现,科尔姆已经独自前往酒馆。而这次发现,同样透过了玻璃窗,甚至借用了一个望远镜。

很显然,他们之间不仅存在着隔阂,甚至正在渐行渐远。

而当帕德里克追回酒馆,玻璃窗兼具的透视和反射的特性再次被巧妙运用。帕德里克的不安、不知所措,包括他对科尔姆的重视程度,都被快速又准确地进行了表达。

而科尔姆在见到帕德里克时,为表达他的不待见,他选择坐到了屋外。

一扇窗,再次隔开了两人。

帕德里克是不甘心的,他试图挽回这段友谊。此后的剧情中,他追着科尔姆,从白天到黑夜,从酒馆到他的房子,但自始至终,他们都隔着一扇窗。

在电影的最后,帕德里克被激怒,他决定放火烧掉科尔姆的房子。

此时,一面玻璃镜被击碎,而帕德里克也变得“四分五裂”。

当帕德里克点燃了科尔姆的房屋,屋外大火熊熊。

但即便如此,他们俩之间依然隔着玻璃窗,宛如电影最初的时刻。

类似的贯穿全片的镜头设计思路,在电影中比比皆是。

请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巧合,或者导演的临时起意。如果你未察觉,那只是因为它们用得巧妙。

这种巧妙是因为导演利用了故事场景中的一些合理的物件进行了镜头的设计。

因此,它们的出现显得自然而不做作,甚至可能会被忽略。但这种隐藏,却完全不影响它对观影者带来的心理暗示。

所以,即便导演没有放一个十几分钟的固定长镜头逼迫观众去思考。也没突然地插入一堆空镜、梦境或抽象的画面去强行表达。

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疑问,悬念,或者说思考,几乎从影片开始,就很自然地从观众的脑海里冒出。

03

而此时,台词能够恰到好处地再添上一把柴火,那电影的张力也就会被更加强化。

就像上文提到电影的前三分钟。在整部电影里,每一句对话都恰如其分地发挥其巧妙的作用。

让我们来拉一拉台词。

一开篇,当帕德里克没有约到科尔姆,悻悻然地回到家中,他的妹妹西沃恩替观众问出了问题:

你们吵架了吗?

我们没吵架

我觉得我们没吵架

难道我们吵架了?

帕德里克的三次回答,更像是对自己的提问。

埋藏在日常中,极度精炼却同样精心设计的对话,开始推动故事前进。

于是,带着着疑惑,帕德里克再次前往酒馆。而酒馆老板的台词,让疑问再次被强化。

-你们吵架了吗

-我觉得我们没吵架

-听起来像是吵架了

-确实听起来像是吵架了

帕德里克决定再次前往科尔姆家。

发现科尔姆已经独自离开,帕德里追至酒馆,却发现科尔姆自己坐在了酒吧外。

他与酒吧老板、顾客的这段对话,让此前的猜测被完全地肯定了下来。

-你们吵架了吗

-我不觉得我们吵架了

-这显然就是吵架了

-肯定是吵架了,他都一个人待着了,跟什么似的

-这确实很像我们吵架了

三个段落的台词,看似翻来覆去,实则层层递进。和镜头设计,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呼应。

而这种具有明显结构特点的对话设计,并不只局限于单一的对话,或单一的事件。可以说,对话构成了整部电影的大框架,是推动整部电影不断向前的一个重要工具。

整部电影的对话,大概可以分为:

帕德里克与好友科尔姆;帕德里克与妹妹西沃恩;帕德里克与多米尼克(一个智力欠缺的小伙子,他的父亲是伊尼舍林的警察);以及:妹妹西沃恩与科尔姆、妹妹西沃恩与多米尼克之间。

在单一关系的对话上,其内涵是不断递进的。

电影主线是帕德里克&科尔姆的对话。

第一次,是帕向科恳请原谅,希望挽回友谊。

第二次,科为了让帕不再和自己说话,立下断指毒誓。

第三次交谈后,科切断第一根手指。

第四次交谈后,科干脆切断了自己剩余的四根手指,而断指噎死了帕德里克的驴。

这直接导致了第五次交谈的发生:帕德里克向科尔姆宣战。

并在他放火烧掉科尔姆的房子之后,两人进行了最后一次的对话。

通过一次次的对话,两人无论是从个人本身,还是相互的关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不同的对话之间,又并非完全平行。而是相互交错,互为因果。

比如主线外的另一条“副线”:

帕德里克&智力缺陷多米尼克。

他们的“友谊”,就像是科尔姆和帕德里克的翻版,只是在这段关系中,帕德里克占据了主动。

所以,在帕德里克遭到科尔姆的冷落之后,多米尼克偷了警察老爸的酒陪他一起喝。

这次交谈中,多米尼克声称两人都是很会聊天的人(但就在第二天,科尔姆就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判断)。

随后,多米尼克又认为科尔姆切断自己手指的誓言是虚张声势(但科马上就真的切下一根手指)。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