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非遗丨镂月裁云、巧夺天工,彩衣街上“扬帮裁缝”有绝活

原标题:扬州非遗丨镂月裁云、巧夺天工,彩衣街上“扬帮裁缝”有

扬州“三把刀”闻名天下,其实,在“三把刀”之外,扬州还有一把刀也堪称一绝,那就是“裁缝刀”。自古以来,扬州人都很讲究穿戴,十分重视衣料和裁剪。走近非遗、传承文化,接下来,我们要认识的这位非遗传承人,就是一位手艺精湛的当代“扬帮裁缝”!

彩衣街是古城的一条老街,以“彩衣”得名,过去这里一度聚集了众多“扬帮裁缝”中的高手,繁华一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彩衣街上只剩下了一家成衣铺,它的主人是79岁的陆启明。

非遗传承人:陆启明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陆家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

传统服饰巧夺天工

陆启明告诉来访的新闻女生雨薇,姜昆、李金斗、李嘉存、李国盛等人,都在他这里定制过说相声穿的褂子、长衫,而演员李嘉存每次到扬州来,则都要到陆启明店里看一看,二人早就成了老朋友。

除了相声界的“大咖”,歌唱家万山红、黄华丽也来店里做过衣服。一间小小的店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能吸引这么多名人前来呢?

陆启明介绍,自己出身裁缝世家,这间成衣铺的第一任主人是自己的爷爷。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裁缝”这个行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轻时他在扬州服装厂工作,1995年退休后,他从父亲手上接管了这间家族老店,挂出了“启明唐装旗袍”的招牌。做了一辈子衣服,陆启明有着自己的一套“绝活”。第一步是观察,陆启明说,身高相同的人,有人喜欢衣服长一点,有人喜欢短一点,有人喜欢宽松一点,有人喜欢修身一点,所以一定要仔细观察。

观察到位后,陆启明会和顾客交流,了解对方的职业和爱好。他告诉雨薇,在裁缝行业里有句老话,叫“文前武后”。比方说,教师基本上手是向前抬的,所以袖子一定要向前抬,而干活的搬运工人手都是向后的,袖子也要向后,做衣服时不能千篇一律,按照所谓的标准来上袖子。

待顾客确定了衣服的面料、具体式样之后,就到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量尺寸。

陆启明拿出一张订单说,这个单子是昨晚从南京来的,做好了就得给顾客寄回去。记者注意到,订单上标注了很多尺寸,陆启明介绍,旗袍第一个尺寸就是长头,从肩膀量到膝盖下面一点,上台表演或者做节目,长度则要到脚面;第二个是胸围,年轻的小姑娘要稍微紧一点,中年人就要稍微松一点,另外肩宽、袖长腰围、臀围还有良好也要量好尺寸,此外还有腰际线要量好了,不能上也不能下。

要想做一件合身的旗袍,陆启明需要收集将近20个数据。接下来,就到了下一个重头戏——裁剪。陆启明说,裁衣服一寸就是一寸,一分就是一分,不能有丝毫误差。

裁剪完毕,因为店里空间有限,陆启明会把衣服送到指定的裁缝那里缝制。几十年来,凭借精湛的手艺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陆启明拥有了众多“回头客”。不少市民70岁生日在他这里做了套衣服,80岁、90岁还会特地过来。

四代坚守传承技艺

唐装、中山装、旗袍……店里的衣服种类繁多,各类绫罗绸缎也让人眼花缭乱。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潮流变化,在服装行业尤为明显。陆启明说,以前人喜欢穿中装,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开始穿西装。1997年,店里西装生意不太好的时候,他就把老本行拿出来,没想到中装打了几件样品出来后,受到很多市民的欢迎。

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各国领导人身穿唐装亮相,由此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唐装”风潮。陆启明说,当年生意最火爆的时候,顾客来量尺寸都得排长队。除了唐装,近些年来,做旗袍的人也越来越多。陆启明说,不论是小孩子过生日,还是老年人过大寿,或是年轻人结婚、到国外留学,都要做几件中装,衣服代表着的是中国的文化。很多国外的亲友来扬州旅游,本地市民也会带他们来自家店里做一件衣服。

2018年10月,陆家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入选“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守护“裁缝”这门古老技艺,守护陆家的百年老店,守护中国传统服饰,年近80岁的陆启明依然每天都守在店里。陆启明的女儿陆莉莉坦言,看到父亲天天在店里忙碌,她也很心疼,很多这个年纪的老年人都已经在享福了。其实父母的退休工资足够让他们生活无忧,但是做衣服一方面是父亲的爱好,二是传承传统文化,作为子女,必须得全力支持。陆启明也说,自己做了一辈子衣服,早就有感情了,而且看到顾客穿着自己做的衣服,心里有一种成就感,所以只要身体允许,还是会一直做下去。

2010年,陆启明的女儿陆莉莉从单位离职,回到了家里的成衣铺。作为陆家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她有着自己的目标和心愿,一是把服装店做大做强,二是让后代把家族的手艺传承下去。

陆家四代人的坚守,使得彩衣街仍然名副其实;他们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为顾客带去了美丽和自信。这项宝贵的有着明显中华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所有人守护和珍惜!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王嘉楠、朱蒋慧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